欢迎访问安徽省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专以促新,行以致远,专利预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丨 典型案例(9)

分享:

【案例介绍】

合肥工业大学于2024年10月29日向安徽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安徽保护中心)提交了发明专利预审申请“一种诱导牙周组织再生的Janus结构生物基聚氨酯膜”。预审员张胜男受理后,围绕申请所涉及的“Janus结构生物基聚氨酯膜”进行检索,通过对比现有技术,准确识别出其发明点“以端羟基聚丁二烯和聚己内酯二醇为软段,赖氨酸二异氰酸酯为硬段制备的生物基聚氨酯”具有重大创新,且制备路线简单、原料环保。在此基础上,预审员从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界定、说明书撰写逻辑和附图中可能影响授权的问题,提出了具体优化建议,辅助申请人完成申请文本的完善,并与2024年11月6日发出预审合格通知书,同日,合肥工业大学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正式申请,该申请进入快速审查通道后,于2025年1月8日获得授权(ZL 2024 1 1572910.7),授权周期仅63天。

本专利属于医用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诱导牙周组织再生的Janus 结构生物基聚氨酯膜。牙周炎是一种口腔常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牙周支撑组织的破坏,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诱导牙周组织再生材料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专利通过合成生物基聚氨酯和浇筑成膜制备;制备的Janus结构生物基聚氨酯膜呈现出一面亲水,另一面疏水的特性;亲水面的季铵盐可阻碍细胞迁移并抑制细菌滋生,提供无菌环境,疏水面的功能基团可促进牙周组织再生。该生物基聚氨酯膜不仅具有传统GBR(guided boneregeneration,引导骨再生)材料促进牙骨再生的特点,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且生产工艺简单、材料价格低廉,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图为未经水诱导生物基聚氨酯膜

图为经水诱导的Janus生物基聚氨酯膜

【典型意义】

合肥工业大学通过预审通道获得“一种诱导牙周组织再生的Janus结构生物基聚氨酯膜”专利快速授权,其社会价值在于,通过精准调控细胞微环境,显著促进牙周组织的修复再生,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口腔健康,尤其解决了牙周病治疗难题,减少医疗负担。同时,契合老龄化社会对牙周健康的需求,推动了再生医学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的GBR膜仍依赖于进口,该专利技术的产业化有望实现GBR膜的国产化替代。经济价值方面,该技术拥有多项专利壁垒,市场潜力巨大,广泛应用于牙科领域可推动医疗产业升级。此外,其高效的功能性和绿色属性不仅降低了治疗成本,还符合环保趋势,吸引政策支持和投资,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增长点,预期每年创造1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研发团队简介】

合肥工业大学创建于1945年,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工信部和安徽省政府共建高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现有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一,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年度授权发明专利数量稳居安徽省高校科研院所首位。

合肥工业大学丁运生教授团队依托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及高分子材料与化工研究所,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5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团队聚焦多学科交叉问题,近年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8项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90余项,发表SCI和EI研究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4件。团队长期致力于精细与功能高分子合成与应用、高聚物结构控制与高性能化、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其产业化研究,研究成果在Macromolecules、Polymer、《复合材料学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关注,与安徽丰原集团、安徽线缆集团、中航工业等领军企业深度合作,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分子材料产品。团队实验室具备有机合成与分离的常规实验装置、高分子材料加工与制备设备及测试表征设备,满足材料从合成到成型全流程需求,具备“基础研究—材料开发—产品制备”一体化研发能力。目前,团队已向安徽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交了7件发明专利预审申请,2件已成功获得授权,其余处于实审阶段。

(典型案例报送:https://www.ahippc.cn/view/ccd20ffb47b84ff2a12276023ae55c50.html)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